父母对孩子高期望、高要求,导致孩子不堪承受,最终崩溃躺平。

高学历高认知的家长,常常会陷入一种怪圈,好像自己当下的成就就是孩子未来要达到的最低标准,因此会不断督促孩子要朝着更高的方向努力;
普通学历认知的家长,则容易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加诸在孩子身上,在这样潜意识的催动下,家长不自觉就会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。
父母为孩子预设的道路,虽然浸透着爱与期望,但却并不符合孩子内在的需求。
不知不觉中,父母和孩子就走向了对立面。
01 父母给的爱真的是孩子要的吗?
上海学员徐女士分享了她的教育故事:
孩子经历了中考的高压以后,到了高中就开始表现出对学习的倦怠。由于我们给他的压力以及较高的期望值,导致我们的亲子关系相对以前要更紧张了,我在这段时间特别大的一个感触,就是我们要重新考量一下,我们父母给的爱是孩子要的吗?

作为家长,其实很多时候会有一个误区,就是当我们有能力、有条件的时候,我们能够给他提供最舒适的生活环境,或者说是在我们看来最便捷的、最好的成长条件,恰恰是这种“我们认为的好”,让我们开始以爱的名义,对孩子施行管控,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在感受。
在启帆学习后,我学会了跟孩子保持边界感,不再以爱的名义“绑架”孩子的人生。
广州学员莫女士因为和孩子关系的问题,走进了启帆,她说:
我的孩子15岁,已经进入青春期了,因为家里孩子比较多,我关注他的时候会比较少,所以从他小的时候开始,他的一些需求,以及情绪、情感上的波动,我就没有捕捉到,没有帮他去做疏通,他会觉得我不懂他,不理解他,然后我们的关系开始越来越冷淡。
通过启帆的学习,让我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很多。当我想要和他有更多交流的时候,我会表现出对他讲的内容感兴趣,让他知道妈妈想要去了解他, 当他觉得有被妈妈看到,妈妈有在重视他了,那他就会更愿意跟我分享。
我也意识到,我要肯定我的孩子,要认可他,给他多一些的关注和鼓励。
启帆让我看到:家庭教育原来也是我么普通家庭触手可及的,家庭教育是每个人的一个必修课。
温州学员田女士有一个10岁正处于叛逆期的儿子,她说:
我是两个孩子妈妈,大儿子都25岁了,大儿子在养育过程中没有出现叛逆期,感觉很顺利的就过来了。因为那时候我们家开始自己创业,比较忙,对他可能会比较松弛。
但是小儿子的话,大家的注意力都在他的身上,就感觉现在还是10岁,叛逆期就来了,我们越在意什么,他就越不做什么。

在启帆,指导师教给我很多好玩的方法,让我们引导孩子带着兴趣主动完成作业,有时不用我们催他,他自己也能够安排。
现在我们跟孩子的关系好多了,原来很注重他的学习成绩,现在学习以后知道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,去肯定他做到的部分,而不是强调他哪些没有做到,我感觉他的状态越来越好了。
其实,我之前也学过其他的家庭教育知识,但是只停留在理论的那一部分,对于在生活中实际去践行还是比较困难,不得其法。启帆的方法理论就非常好的帮助我们将学到的东西落到实处。

如果你发现教育很难很累,孩子也没有变成你期待的样子,不妨收回放在孩子身上的目光,做好自己,用心感受生活,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。
如果你自己充实快乐,情绪稳定有边界感,孩子会模仿你,成就TA自己。
教育从来不是要求而是影响,是把自我成长为那个孩子可追随并值得效仿的榜样。教育无他,唯爱与榜样!